五代显德五年舍利铜塔
萧山博物馆馆藏文物
显德五年舍利铜塔之一
五代显德五年舍利铜塔是萧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,这两座铜塔分别于1966年、1967年出土于萧山祇园寺的东、西两座方形石塔。
文物的年代应该在显德五年(958)前后。舍利铜塔的塔座为须弥座,束腰处四面各有四尊坐佛,以菩提树相隔,座面沿塔身四边刻有两圈铭文。塔身是镂空设计,铸有萨埵太子舍身饲虎等四个佛本生故事画面,展现了佛教文化中的经典场景。
塔顶四角饰以山花蕉叶,上共有白象投胎等反映佛祖一生事迹的佛传故事画面16幅。舍利铜塔正中有圆形覆莲,塔刹嵌插其间,为五重相轮,刹顶饰仰覆莲及葫芦宝瓶。
铜塔采用了复杂的铸造工艺,无论是佛像的雕刻、故事画面的呈现,还是塔的整体造型设计,都展现出了极高的工艺水平,是吴越国秘色瓷之外的又一工艺杰作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,在其中一座塔的须弥座座面沿塔身四边刻有两圈47字铭文,落款为“戊午显德五年十一月三日记”,明确了铜塔的铸造年代,是目前所知民间铸造刻有确切纪年铭文的两件完整器之一。
五代时期吴越国举国上下都崇佛,舍利铜塔上的佛本生故事和佛传故事画面,是佛教教义和思想的艺术体现,对于研究佛教文化在吴越地区的传播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
舍利铜塔出土于祇园寺,与祇园寺的历史变迁紧密相连,也为研究吴越国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等方面提供了实物资料。现在的祇园寺主体建筑系清光绪十三年(1887)重建,具有典型的清代江南建筑风格,基本保留了禅院建筑的主要格局。